社團歷史
社友來稿
成果集錦
留言板
贊助我們

真空蒸鍍鏡面

作者 / 傅喻、歐柏昇

清大天文社的寶貝

五十年前清華天文社創社初創之時,幾位社員合作完成一個耗時費力的大計畫:磨製十六吋反射式望遠鏡,並在學校同意之下搭建了天文台。經過日夜輪班磨製數個月後,終於成功製作了全台鏡面最大的望遠鏡,讓熱愛星星的清華天文社學子得以仰望得更深更遠。

然而,望遠鏡的製作並不是一勞永逸!事實上,十六吋鏡面的「鋁層」非常容易氧化,使望遠鏡喪失聚光效果。而且老天文台的圓頂密合度不良,使得天文台內濕度難以控制,儀器保存不易。林富源記得,當時他們會拿十六吋鏡來觀測行星,然而影像品質逐漸惡化。

所幸,當時的清大物理系有一台「真空蒸鍍機」,可以為鏡片一次次重新鍍膜。

真空蒸鍍鏡的過程

清華之所以購入這台真空蒸鍍機,其實是為了半導體研究用途,但它的直徑為十六吋,恰好可以裝得下學生搬來的鏡片。

在物理系陳通教授和呂助增教授的指導下,同學首先用丙硐清洗掉已經氧化的老舊鍍層,接著小心翼翼把鏡片從天文台搬到實驗室,放進真空蒸鍍機,將真空蒸鍍機內部空氣抽盡後,加熱讓鋁均勻地附上鏡面,完成之後再小心翼翼將鏡片搬回天文台。

鍍鏡是件苦差事

最讓社友們印象深刻的,其實不是如何操作機器蒸鍍,而是要把重達幾十公斤鏡片搬下樓,樓梯非常傾斜又狹窄僅容一人,一失手可能就把前人的心血都弄壞了。

如此說來,鍍鏡其實是相當麻煩的差事!因此天文社的同學們閒來無事不會去鍍鏡,鍍鏡的時機往往是在舉辦大型活動之前,也就是說,眾人協力鍍鏡,就意味著社團的重要的觀測活動即將開始!

1980年代清大天文社真空蒸鍍鏡面實驗照片。左二為1984年社長林富源先生,右二為中研院天文所金升光博士。(圖/林富源提供)

1980年代清大天文社真空蒸鍍鏡面實驗照片。左二為1984年社長林富源先生,右二為中研院天文所金升光博士。(圖/林富源提供)

清華大學真空蒸鍍設備。(圖/清大天文社提供)

清華大學真空蒸鍍設備。(圖/清大天文社提供)

清華大學真空蒸鍍設備(蓋上進行蒸鍍時)。(圖/清大天文社提供)

清華大學真空蒸鍍設備(蓋上進行蒸鍍時)。(圖/清大天文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