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歷史
社友來稿
成果集錦
留言板
贊助我們

幼苗與科學月刊

作者 / 傅喻

「科學月刊」創刊於 1970 年,「清大天文社」創社於 1971 年。兩者誕生的時間相近純屬巧合嗎?仔細疏理兩者的誕生契機,我們可以清楚知道這並不是一樁巧合,甚至接近系出同源。

科學月刊的創立,來自於一群留學美國的理工科知識份子,有感於國內知識水平低落,希望推行科普啟迪民智,提升整體民族實力。秉持著科學救國的理想抱負,自掏腰包,隔著洲與洲書信往返,隔著美國與臺灣聯繫出版事務,成功出版了品質絕佳的本土科普刊物,五十年多年來未曾中斷過,時至今日,科學月刊都仍然是指標性的刊物。

這些科學月刊的發起人,每一位都對時代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中有兩位發起人與清大天文社有著密切的關係——李怡嚴和沈君山,他們分別是清大天文社的第二位和第三位指導老師。

翻翻 1970 年代各期的科學月刊,我們可以看到李怡嚴和沈君山兩人的名字不停出現在出版頁與文章作者欄位。李怡嚴曾經是發行人和督印人等,讀者信箱也因他而將地址設在清華大學物理所;沈君山為各期貢獻了豐富的稿量,既有純粹的科普知識介紹,也有針對該如何科普的時論。兩人更同為科學月刊單行本物理編譯科學論叢中的「物理論叢」的主編。

​​不論是出版刊物又或是扶植學生成立社團,都是 1970 年代知識份子實踐理想的手段。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人際網絡,清大天文社與科學月刊之間擁有穩固的橋樑,使得 1970 年代初期,清大天文社員也承襲了教授們的科普精神,在社內編撰多期〈天文通訊〉,主動搜集資料寫成文章供社員之間彼此切磋,甚至花費心力國外的期刊論文編譯成中文。


清大天文社的社員多次在科學月刊發表文章:

➩ 參與創社第一年自製望遠鏡計畫學生陳明誠、徐魁森和黃銘爵等人,編寫完整的教學步驟,自 1971 年 8 月第 20 期至 1972 年 9 月第 33 期,以第一位指導老師的名義丘宏義在科學月刊連載了十四篇〈望遠鏡自製法〉,並在連載結束後出版成為《如何自製天文儀器》。

➩ 科學月刊的研究發展部曾在 1974 年第 50 期,為清大天文社寫了一篇簡短的概述〈幼苗清大天文社簡介〉,此時清大天文社的確就如同幾位教授合力種下的幼苗。

➩ 1974 年第 54 期第四屆社長黃一農發表〈小行星〉、56 期第一屆社長鄧延璋發表〈一位大物理學家蘭道的生平〉、第 57 期第三屆社長楊錫欽發表〈化學與藝術品:假古董的熱光鑑定法〉、1975 年第 61 期黃一農發表〈土星——最美麗的星體〉、第 62 期黃一農發表〈天王星〉、第 66 期鄧延璋發表〈電磁飛車〉、楊錫欽發表〈星際份子知多少〉等。

封面

封面

內文手稿

內文手稿

封底

封底

半世紀後的今天,清大天文社的社辦甚至有自己的伺服器、無線網路、電腦、雙螢幕、影印機和掃描機,任何社員都可以自由使用。學校為我們付費購買的數位資料庫,又或是國內外免費資源,我們與知識的距離,絕對比半個世紀以前更近。正是因為這個距離收斂,使我們翻閱老舊的科學月刊與社刊時,更震懾於前人為了克服距離做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