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歷史
社友來稿
成果集錦
留言板
贊助我們

The Big Bang

作者 / 傅喻

1971 年,清華校長徐賢修邀請在美國 NASA 任職的丘宏義教授到清華客座訪問一學期,開設「天文物理」課程,同時也北上到臺大授課。

丘宏義感覺到自己停留時間短暫,僅僅透過課堂教學不能夠充分發揮此行回臺的作用,而開始規劃課外帶領學生製作天文望遠鏡、學習觀測技術,或許能夠引導學生體會接觸天文的意趣,留下更長遠的影響。

望遠鏡製作計畫提出之後,漸漸得到學生響應,由高年級的的徐魁森、蔡民雄、黃銘爵和博士班的陳文典負責製作鏡架、磨鏡機、和電子控制系統;大一的的陳昱寧、鄧延璋、沈采蘋、和葉迎春負責將鏡板研磨成主鏡。

清華的其他老師也相當關注這個計畫,李怡嚴、王企祥、沈君山、毛高文等鼎力相助,協助籌措建造天文台的經費,媒合國科會科儀中心製作零件。

    計畫執行時程:
  • 四月中:製作八吋牛頓式望遠鏡。
  • 七月中:八吋牛頓式望遠鏡完成。望遠鏡的赤道儀由徐魁森設計,委託國科會精密科學儀器中心製作。
  • 八月初:籌備製作十六吋望遠鏡。
  • 八月中:高年級同學們製作一臺磨鏡機,運用磨鏡機又快速製作了一個牛頓式望遠鏡,成為後來十六吋望遠鏡的尋星鏡。
  • 八月底:在磨鏡機的輔助之下,同學們進一步製作十六吋卡式望遠鏡。
  • 十一月:十六吋望遠鏡完成。
十六吋望遠鏡鏡架製作過程

十六吋望遠鏡鏡架製作過程

磨鏡組兩位同學與八吋望遠鏡合影

磨鏡組兩位同學與八吋望遠鏡合影

十六吋望遠鏡完成後,成為當時全國鏡面最大的望遠鏡,為這個新社團帶來了十足的宣傳效果,地方報紙出現多篇報導。許多社友曾表示,他們在高中時代就已經知道清大天文台和磨鏡的事蹟,心嚮往之,成為考上清大後加入天文社的遠因。

然而時日漸久,保養問題浮現,鏡片需要不停重新蒸鍍,零件毀損也需要更新。十六吋望遠鏡與八吋望遠鏡真正派得上用場的時候並不多,使用狀況時好時壞,更多時候被閒置著。社團幹部們逐漸找到借用國外進口望遠鏡的管道,沈君山也為社團張羅到更好的觀測儀器。

呂助增老師與陳通老師的真空蒸鍍機

呂助增老師與陳通老師的真空蒸鍍機

1988 年清大物理館拆遷,天文台從磨鏡機到望遠鏡這所有的自製成果就在搬遷過程中佚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