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歷史
社友來稿
成果集錦
留言板
贊助我們

星空下的勇氣:天文社闊別十年回憶錄

作者 / 張文軒(物理 11 級,第 39 屆社長,現經營宇宙浪人工作室)

編輯 / 吳奕勳

人生有趣的地方,在於經歷當下的迷惘,以及時隔多年以後回顧時,發現原來自己曾經擁有那麼多寶藏。天文社的生活無疑是我在大學時期留給未來生命的豐厚寶藏,以至於在大量時間流逝以後,仍然會經常回憶起當年的一切,並且歷歷在目。

對我而言,天文社就像是宿舍以外第二個家,不只是精神上以此為歸宿,實際上我也經常花一整天待在社窩,從工作到吃飯,甚至是過夜睡覺。

不過在我入學那一年,社窩還比較像是機房兼倉庫。除了充斥各種文件的鐵櫃外,儀器、鍋爐、活動道具、書籍,以及許多外出時才會用到的雜物,也都堆滿每個角落。我記得牆邊有個小衣櫃,裡頭塞滿歷年天文營的隊服,以及年代已不可考的衣褲;然而最令人驚奇的,是所有人都不曉得那些衣服的由來,只是口耳相傳,如果夜衝觀測臨時需要保暖衣物,可以從裡頭隨意挑選。

滿腔熱血的新鮮天文人

大一學生之所以被稱為「新鮮人」,並不只是因為擁有新鮮的肉體,也因為對於任何事物都感到很新鮮。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我也不例外。

懷抱著對天文科學的憧憬,我在大一入學後不久便加入周定一老師的研究團隊,這件事起初和天文社並沒什麼關聯,然而一切剪不斷理還亂的緣分都要從升上大二以後說起。

這一年,有位天文社大學長 H 退伍歸來,在周老師實驗室擔任研究助理。H 對天文社可說是擁有無限的熱情,不但將社團事務規劃得井井有條,還熱衷於挖掘社史,許多乏人問津的陳年資料,都在他的努力下得以重見天日,並且建檔保存。

我和 H 可說是一拍即合,開始建立新的社團規章秩序。

首先我們盤點了社上所有儀器,進行分類並著手撰寫使用說明及規範,許多因為缺乏零件而長年被棄用的器材,也逐一配對修復。那時候社上有一架搭配 Celestron C8 反射鏡使用的 Losmandy G11 赤道儀,早已故障且無法自力維修,便轉手賣給希望進行太陽觀測的星星工廠呂其潤廠長,並以此經費購得數顆高級目鏡。

藉著儀器盤點的機會,我們重新調整頂樓器材室的格局,除了原有以角鐵組合成的置物架外,我們還到特力屋購置板材,打算自己動手製作新櫃子,讓器材存放空間能夠更有效率。

有了這樣的起心動念以後,我們開始發想還能利用板材來做些什麼事情。H 經常總是有意無意提到希望能在社窩中擺張沙發,甚至每次有系館進行掃除時,都會特別留意,於是我想,不如趁這個機會來 DIY,先用木板釘出架構,再利用剩餘的防震海綿和睡袋包裹。心動不如馬上行動,H 立刻拿出捲尺開始測量,動手畫起設計圖。

前往特力屋那天是個大晴天,我們興高采烈地抵達賣場,成功買到預期中的木板和材料,順利請現場員工依照設計圖鋸成需要的尺寸,再用手推車將木板運回社窩。然而,即便這些木板已經裁切過,仍有幾片高度接近兩米,運送過程可謂相當辛苦,加上受風面積大,只要一點微風拂來,就能將我們吹得東倒西歪,一不小心就偏移到馬路中央。

經過一番施工,計畫中要做的沙發和器材櫃都依序完成,剩餘的材料還額外做了一個角櫃、一個桌上置物架,以及一個用來存放高橋 EM-2 赤道儀的器材箱,可說是收穫滿滿。

或許有些學弟妹會疑惑,社窩只有一張床,哪裡來的沙發呢?其實那是因為當時的測量是以我的身高當作基準,所以把沙發做成了床的尺寸……。

和 H 一起待在天文社與實驗室的期間,最美好的回憶就是經常開車載著器材,到處觀星、到處瘋的日子。我們經常「一言不合」就掏出車鑰匙,下一秒出現在尖石五峰的深山裡,或是合歡山令人窒息的星空下。我們一起在南橫公路的大關山隧道口看星星,也一起在大雪山辦了極為成功的一次寒訓。

說到那次大雪山寒訓,儘管從天文觀測的角度而言相當成功,在我心裡卻留下不完美的回憶。那天入夜後氣溫驟降,路面結霜,導致其中一輛車在過彎時打滑撞向山壁,雖然很幸運地人員均安,但卻因此得賠償租車公司一筆不小的費用,對於當時負責開車的學弟 C 更是造成不小的打擊。

事後 C 嘴上總是笑笑地看待這件事,不過回想起來,那時候身為社長和活動負責人,卻沒有給他足夠的支持與安慰,反而還經常拿這件事來調侃他,似乎顯得有些過分了。

2008 年 Star Party

2008 年 Star Party

2008 年新光部落暑訓

2008 年新光部落暑訓

2009 年建功高中日食觀測

2009 年建功高中日食觀測

2008 年天文營

2008 年天文營

尋找勇氣的過程

大學時期的我不通人情世故,以為自己擁有滿腔熱血,孤軍奮戰就能夠做出滿意的成績,卻不曉得凝聚身旁的人,攜手邁向共同目標,才是經營社團最重要的精神。

在我接任社長那一年,天文社的經營管理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與我同一屆和下一屆的社員人數本就極少,又正值大二及大三學業最忙碌的階段,著實無法期待大家主動分擔社團事務。在缺乏有效溝通的情況下,我甚至沒有找尋副手協助,只是象徵性地安排器材、總務及教學負責人。沒有積極引導下一屆學弟妹融入社團,是我待在天文社最大的遺憾。

或許是老天眷顧,那一年正值全球天文年,所有與天文相關的活動都獲得大力支持,我們也在物理系賴詩萍老師與建功高中蘇郁雅老師的協助下,順利在暑假時完成本世紀最壯觀日食的觀測。同時,也正是在這年開學,天文社迎來一群充滿熱情的優秀新血,為社團帶來久違的活力。兩年後,這一屆學弟妹帶領天文社,為大家舉辦了一場充滿回憶的四十周年社慶。

我們都知道,生命不能重來,年少時期的迷惘都會成為未來的養分;在天文社生涯中所經歷的成就和挫折,都是構築此時此刻的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學畢業後,我仍然會跑回新竹參加天文社的活動,也經常借社上的儀器上山拍攝,也因為這樣的機會,我結識許多更晚加入的學弟妹,後來甚至會私下約他們一起上山。

2012 年金星凌日時,在學弟 Y 和學妹 M 的協助下,我們利用社上的儀器以及活中頂樓的空間,進行了一次透過網路即時分享凌日動態的活動,同時也邀請在新竹的朋友到現場共襄盛舉。在當時網路直播技術還不發達,經驗還不充足的年代,每個人分工合作便顯得格外重要,而我自己也在這次活動中,學習到不少與人共事的實務經驗。

再後來,隨著 Y 和 M 卸下社團職務,我也開始投入更多時間專注於自己的論文研究,逐漸淡出了天文社的視野。

有時候,當我閉上眼睛躺在星空下的時候,腦海裡會響起一股柔和的低頻背景音,和那些年社窩裡的星子 BBS 主機發出來的一樣,是一種溫暖的感覺,也是一種歸屬。我想,在漫長的未來裡,或許我們仍將幾經迷惘,但是從天文社習得的勇氣,將會一直伴隨著我們,走過生命的每一個階段。

2010 年社窩一景

2010 年社窩一景

2011 年天文社四十週年慶

2011 年天文社四十週年慶

2011 年送舊

2011 年送舊

2012 年金星凌日觀測

2012 年金星凌日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