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歷史
社友來稿
成果集錦
留言板
贊助我們

五十年後更茁壯!清大天文社近況速覽

作者 / 吳冠昱(材料 16 級,第 44 屆社長)、張瓊尹(工科 22 級,第 49 屆教學)、傅喻(人社 22 級,第 50 屆社長)、許正憲(物理 23 級,第 50 屆教學)、吳奕勳(經濟 23 級,第 51 屆副社長)

編輯 / 蒲思云、傅喻

其大無垠,其小無內,我們的位置在哪裡?

相對於天文人所癡迷的宇宙,五十年光陰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瞬間。然而五十年來,科技快速發展、網路逐步普及、社會氛圍轉變,身處於其中的人們幾乎無法自外於種種改變。

這本五十週年紀念專刊中,我們蒐集了過去學長姐們的故事,不同時代的天文社員,創造出屬於自身時代的光輝。現在,輪到我們了!本文將從數個主題帶你認識天文社近年風貌:

  • 全國大學天文社聯盟串聯南北各大學
  • 新科技保存舊時代,雲端上有檔案大海
  • 天文攝影,將宇宙收納於指腹之間
  • 從古老星表玩新花樣:梅西爾計畫
  • 使用儀器前,先來考試吧!
  • ​​天文物理讀書會,打開學術視野
  • 清華大學天文台打造「看得見」的科普
  • 跨海情誼,與香港大學的互訪與終了
  • 社團開課囉!服務學習推廣天文教育
  • 日常點滴——社團常年活動
  • 火力介紹——社團主力儀器

全國大學天文社聯盟串聯南北各大學
文/吳冠昱、吳奕勳、傅喻

2018 年底,全臺灣喜愛天文的朋友們都注意到一則令人振奮的消息,在歷經各校多屆幹部不畏艱難的努力下,第一個連結起各大學天文社的團體——全國大學天文社聯盟,成功通過內政部立案!並在隔年 3 月正式成立。

早在 2014 年初,臺大天文社第 36 屆社長歐柏昇與社上的李沅達學長,便已完成了各大學天文社的通訊錄及FB的串聯社團,然而讓這些社團真正為彼此動起來的,是由東華天文社提出的天文連線計畫:藉由 Youtube 的轉播,安排一系列聯合社課。連線計畫獲得巨大迴響,奠定了進一步合作的契機。

承襲了連線計畫的成功經驗,各校於星趴上決定舉辦一場聯合觀測,儘管之中有些許的意見分歧,但仍成功確立了合作關係,並由臺、清兩校先行試辦聯合寒訓摸索道路,隨後各校聯合開始規劃起各式各樣的活動,為聯盟鋪下了第一塊磚!

2014 年 星趴社長會議 credit:歐柏昇

2014 年 星趴社長會議 credit:歐柏昇

2015 年 臺清聯合寒訓 credit:游鈞量

2015 年 臺清聯合寒訓 credit:游鈞量

而這場聯合觀測,成為了日後年年舉辦的「聯合論壇」。

策畫的過程可說是一波三折,有了基本共識,但在細部規劃上不免產生不同的意見,一度使活動增添變數,在當時的臺大社長及清大第 44 屆社長吳冠昱社長的協調下,活動得以繼續籌備,並加入了更多激盪後的想法。此外,聯合論壇籌備的各個部門,成為了往後全國大學天文社聯盟體制的雛型。

聯合論壇是什麼模樣?在晴朗有星的夜晚,不同社的社員互相拜訪交流,在漆黑之中無分彼此,分享著自身的想法,聊著天空中的繁星;聊著過去和未來,一同觀測;一同感動,為後來的合作結下了許多珍貴的緣分。

從 2014 年建立雛型,2018 年正式立案,到 2021 年的今天,七年過去了,聯盟已步入正軌。儘管當時的那群開創者已逐漸星散,但他們留下的精神仍為我們所延續。

作為聯盟創始成員之一的清大天文社,從聯盟草創之時,便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至今仍然位居許多聯盟的要職,持續維繫這個團體的運作。最明顯的表現,是這些年來清大天文社的多位成員出任聯盟理監事或聯盟幹部(例如 16 級吳冠昱社長、17 級梁閎翔社長、18 級徐安廷社長、21 級王立宇社長、21 級林彥興副社長,皆曾經參與全國大學天文社聯盟理監事),承接上一代的努力,在推動聯盟的運作和發展上不遺餘力,為聯盟打下堅實的基礎,並使之得以益發茁壯。

新科技保存舊時代,雲端上有檔案大海
文/吳奕勳、傅喻

紙本有紙本的美好,翻閱著珍藏的紙本資料,細數早年社團的步伐,能夠清楚的感受到時間的移動,即使在橫越了數十年後依然清晰。然而在翻閱這些珍貴資料的同時,卻能感受到紙張的脆弱,體會到紙本終究有消逝的一天。為了能永久保存社團長年來的點點滴滴,同時因為網際網路已深入我們的生活之中,在第 45 屆至第 47 屆社長的努力下,帶領社團展開電子化之路。

一開始面臨複雜而堆積如山的資料,難免卻步,但秉持著「凡天文社者必 M」的精神,16 級至 19 級的學長姐們仍竭盡全力,歷時兩個學期的時間,利用每日的課餘,慢慢將龐雜的歷史資料分類、編碼、電子化、上傳雲端。

這些浩大工程,細節難以一一詳述,大體上涵蓋了為上百本圖書編碼,掃描數十年份的社誌,把歷史資料編碼後歸入防潮箱。如此一來,天文社儼然有了自己的文物收藏秩序。

為了讓社團的一切資料有更清晰的呈現,第 46 屆社長徐安廷(電機 18 級)架設了一個社員系統,讓圖書借閱、儀器借用、社誌閱覽都有更為流暢。

事實上,這些工程至今未完,雖然辛苦,但幸虧屆屆呵護如此龐雜的資料,五十年來的一切,才有跡可循。

天文攝影,將宇宙收納於指腹之間
文/吳奕勳、傅喻

人們總是致力於將值得留念的事物透過影像保存下來,天文社亦然,因此在天文社的漫漫歲月中,不乏熱衷於天文攝影的社員們。目前在社團中仍可偶爾考古到早期留下來的攝影照片,可見天文攝影在許多社員心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隨著數位相機的普及,以及近年來修圖軟體及各種輔助軟體的興起,為天文攝影帶來了更多的變化。此際,天文攝影不再只是收羅眼下的美景,更重要的,相機的性能已經超越肉眼,透過成像設備,我們能夠挖掘比肉眼所見更絢爛的宇宙。

2015 年,社團儀器陸續迎來了改變,包含赤道儀 EM200、導星 CCD、改機單眼等,令社團擁有初階的完整天文攝影器材,因此在第 45 屆社長梁閎翔、第 46 屆社長徐安廷及副社長郭人萱的努力下,大家開始接觸數位天文攝影的後製技術,為原本單純的照片增添不同的風味,並希望透過一張張令人震撼的天文照片,吸引大家的目光,以及擴大社團在網路上的聲量。

天文攝影逐漸成為社團努力延續的技能,第 49 屆社長王立宇除了完成基礎的後製技術教學講義外,也開設「天文攝影工作坊」,成為在固定社課及天文物理讀書會外,一個全新的教學主題。

2020 年 3 月 天文攝影工作坊首開課

2020 年 3 月 天文攝影工作坊首開課

2021 年天文攝影展 credit:傅喻

2021 年天文攝影展 credit:傅喻

從古老星表玩新花樣:梅西爾計畫
文/吳奕勳、傅喻

長期培養的攝影技巧和修圖技術,若沒有適當的發揮空間,豈不可惜?因此從 2018 年起,在時任儀器長(後來的第 49 屆社長)王立宇的帶領下,社團開始製作屬於我們天文社自己的梅西爾星表!

梅西爾星表是 18 世紀末期,熱愛觀測彗星的法國天文學家梅西爾所編製,記錄天上容易與彗星混淆的灰白天體。當時的人們對於這些天體不甚瞭解,如今天文研究讓我們對這些天體有更清晰的認識——天文攝影,則讓我們從古老的星表玩出新花樣。

梅西爾星表一共有 110 個天體,要將所有目標都拍攝完成,除憑藉參與者的毅力外,也有賴於儀器的幫助,才能捕捉到許多隱身於黑暗中的黯淡天體。當時新購的望遠鏡(FLT-132 單筒望遠鏡)大大補足了這方面的問題。然而挑戰並不僅於人力和物力,還有最艱鉅的挑戰——天時地利,傳說中天空總是「逢朔必陰、逢望必晴」,有限的上山次數加上天氣不時攪局,讓大家有時只能望雲興嘆,四季星辰在天球上的移動,又使各天體的拍攝時間遭到限縮,讓拍攝過程總是兢兢業業!

即使面臨這些不可控的挑戰,在幹部們與擅長相關技術的社員不停的努力下,終於在 2021 年的 8 月全部拍攝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屬於清大天文社的梅西爾星表 credit:王立宇

屬於清大天文社的梅西爾星表 credit:王立宇

從 2021 年 9 月開始,固定於天文社粉專上以本社攝影結果介紹一張梅西爾天體 credit:何梓華

從 2021 年 9 月開始,固定於天文社粉專上以本社攝影結果介紹一張梅西爾天體 credit:何梓華

使用儀器前,先來考試吧!
文/吳奕勳

「儀器不嫌多,越多越好!」這句話縈繞在許多天文社中,也確實,半世紀以來社團陸續累積了各式各樣的儀器。但隨著儀器的種類增加,為了確保借用儀器的人都能有一定的基礎能力,配合著社員系統的建立,社團正式確立了儀器考制度的運行!來嚴格把關社員操縱儀器的水平和能力。

儀器考一共分為三級,由當屆儀器長或已通過三級考試的幹部社員負責監考,只要每通過一級就能借用相對應的儀器,而只要通過三級的朋友,也將自動負有維護儀器及協助保管的責任。自施行以來,已有 13 位幹部成功通過了三級儀器考,並有了漸形完整的規範及考核標準,使用儀器的社員也不再侷限於儀器長和寥寥數人。同時,每到下學期便會由當屆通過三級儀器考的幹部,輪流開設一系列的儀器架訓班,並固定會在學期結束前,讓有興趣的社員進行測驗,藉此加強社員們架設儀器的能力,也讓更多的社員有機會借用這些陪伴天文社走過許多歲月的夥伴們。

2021 年 9 月儀器考,圖中為 EM-200 赤道儀搭配 FLT-132 單筒望遠鏡 credit:王立宇

2021 年 9 月儀器考,圖中為 EM-200 赤道儀搭配 FLT-132 單筒望遠鏡 credit:王立宇

​​天文物理讀書會,打開學術視野
文/張瓊尹(工科 22,讀書會負責人)、許正憲(物理 23,暑期讀書會成員)

天文物理讀書會是天文社的非正式活動,主要由高年級的學長姐主辦,提供對天文物理學術研究有興趣的社員一個交流的機會。活動通常在平日晚上舉行兩小時,以講課與討論的方式閱讀天文物理的專業內容為主。另外也會依照該學期的主題安排專題研究經驗分享以及實作課程,邀請高年級或是天文所的學長姐進行分享,讓成員有機會實際接觸到學術研究的領域,並且傳承相關經驗。

天文物理讀書會曾經深究過的題目繁多,以 2021 年暑期天文物理讀書會為例,每次讀書會約有 9-12 人參加,由四位導讀人帶來四篇精彩論文:

  • 林彥興: THE IMPACT OF RADIO AGN BUBBLE COMPOSITION ON THE DYNAMICS AND THERMAL BALANCE OF THE INTRACLUSTER MEDIUM (Yang et al. 2018)
  • 謝明學: Event Horizon Telescope observations of the jet launching and collimation in Centaurus A (Michael Janssen et al. 2021)
  • 葉勇陞: Dark matter admixed neutron stars (Kain, B. 2021)
  • 張瓊尹: THE DISCOVERY OF THE LARGEST GAS FILAMENT IN OUR GALAXY, OR A NEW SPIRAL ARM? (Chong Li et al. 2021)

清華大學天文台打造「看得見」的科普
文/吳奕勳

2018 年,在物理系 78 級的校友捐款整建後,清大天文台以嶄新的面貌重啟使用,在天文所的邱羿櫳學長(清大天文社第 46 屆副社長)和陳文心學姊(臺大天文社第 40 屆社長)的努力下,清大天文台得以展現其珍貴的科普及教學價值。

落成不久後,2019 年 10 月的天文日,天文台首次與天文社合作開放參觀,於 2020 年 7 月 Neowise 彗星來訪時,首次舉辦公開活動,隨後也開放如高中、大學、企業等各式各樣的團體申請參觀,發揮天文台在天文推廣上的力量。

但大量的參訪和活動難免令管理員們感到力不從心。因此從 2021 年初起,天文台向清大物理系和天文社招募同學,也與服務學習課程合作,提供有興趣的修課同學訓練成為解說員,為天文台增添新血。

在晴朗無雲的夜晚,天文台偶爾會開台觀測,邀請天文社社員們共同參與,進行天文攝影的教學及實作,擬定各式各樣的觀測計畫。除此之外,天文台也透過社群軟體如 FB、IG 展開科普教育,在近期更透過 Youtube 直播特殊天文現象(2020 年 6 月 日環食/偏食),也嘗試加入了由解說員進行的實況解說(2021 年 5 月 月出帶食)獲得極佳的迴響。相信未來天文台無論是科普教育或是教學研究上都將持續蓬勃發展,與天文社也有更多的互動跟合作。

2019 年 10 月 天文日

2019 年 10 月 天文日

跨海情誼,與香港大學的互訪與終了
文/吳奕勳

2012 年中,港大天文學會來到清大,雙方交流並共享午餐,就此結下雙方的緣分。因此 2014 年底,港大天文學會來臺灣舉行環島知性之旅之餘,也在 2015 元旦那天再次來到清大,單純的交流外,港大也送給我們他們的年度天文刊物,而我們則回送自製的天文文創商品。那晚,兩校的夥伴們也在活中頂樓觀測,共同交流彼此的經驗、享受頭頂的星空,共度一個美好的夜晚。2017 年的寒假,我們也回訪了港大天文學會,延續這段海外緣分。

2015 年元旦 港大天文學會來訪 credit:黃聖文

2015 年元旦 港大天文學會來訪 credit:黃聖文

2017 年 2 月,清大天文社回訪港大天文學會 credit:梁閎翔

2017 年 2 月,清大天文社回訪港大天文學會 credit:梁閎翔

近年來雖曾有計畫再次互訪,然而先是 2019 年香港面臨政治動盪,在來訪的前幾週不得已取消行程,而後是疫情肆虐全球。跨海的互訪暫時擱置。

社團開課囉!服務學習推廣天文教育
文/吳奕勳

服務學習是清大各系所和各社團開設的服務活動課程,是清華的必修課程之一。

天文社也有屬於自己的服學課程。由天文社幹部擔任服學助教,指定修課學生天文主題並協助他們準備課程,帶領修課同學前往建功高中或是舊社國小等學校。活動中我們介紹及傳遞簡單的天文知識給學生,並藉由課程及星導等活動引起學生對天文的興趣,就如同許多在各地致力於天文推廣的天文界的前輩們,吸引更多朋友們認識天文、了解天文,讓更多人有動機去仰望我們頭頂那片無垠的宇宙!此外,在建功高中時我們也與新近成立的建功高中天文社合作,除了間接協助該校天文社的發展,也增添了兩校社團進一步合作的可能。

2020 年 10 月 於建功高中進行服務學習課程 credit:吳奕勳

2020 年 10 月 於建功高中進行服務學習課程 credit:吳奕勳

日常點滴——社團常年活動
文/吳奕勳

除了每週三固定的社課介紹基礎的天文知識外,社團也會在每學期舉辦一到兩場演講,並邀請業餘天文界的活躍人士或是天文學界的研究人員;此外還有在每年下學期舉辦的天文攝影工作坊和儀器架訓班。每年九月,也會與交通大學天文社,或是全國大學天文社聯盟北二區(即桃園和新竹地區)各校天文社舉辦聯合迎新宿營,讓各校的大一生相互認識。每年的十一月中,還會到合歡山翠峰,參加由臺中市天文學會舉辦的星空派對 Star Party,與各校天文社及來自全國各地的天文夥伴們互相交流。此外也會在寒假和下學期舉辦觀星活動,正式觀星活動以外,我們也傳承著根據天氣的好壞不定期夜衝上山的傳統!每年的暑假,還有辦給高中生們的星空之子天文營,藉由營隊將天文推廣至高中生之間,並讓各地對天文懷有熱情的高中學子及各大學喜愛天文的夥伴有認識的機會!

火力介紹——社團主力儀器
文/吳奕勳

目前社團配置的主力儀器為 EM-200 赤道儀搭配於 2018 年新購的 FLT-132 單筒望遠鏡,此外還有在社團服役達 30 年的老夥伴 FC-100H 單筒望遠鏡,原先是社團長久以來最核心的設備,陪伴過歷屆許多社員的夜晚,而隨著 FLT-132 的加入,目前 FC-100H 已改作為儀器考與訓練用的主要儀器,肩負起培育社團下一代的責任。而赤道儀中的老朋友 EM-2,在 2020 年經第 49 屆副社長林彥興和蘇彥碩學長重新整理後,也搭配著小型單筒望遠鏡 ZS-61 或再次搭配 FC-100H 重新與大家見面,將來必能帶來更多精采的表現!

右為 FC-100H and EM-2、左為 GP-80M

右為 FC-100H and EM-2、左為 GP-80M

FLT-132 and EM-200

FLT-132 and EM-200

GP-80M

GP-80M

ZS-61 and EM-2

ZS-61 and E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