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歷史
社友來稿
成果集錦
留言板
贊助我們

緣起

西元 1971 年 8 月初,丘宏義教授帶領鄧延璋、沈采蘋、陳昱寧、徐魁森等學長姐籌備磨製 16 吋卡式望遠鏡,至同年 11 月底 16 吋鏡全部架設調整完畢,為當時全國口徑最大之望遠鏡。同月底 29 日晚上 7 點於清華大學物理館舉行天文社成立大會,天文社正式宣告成立,並由物理 74 級鄧延璋學長出任第一屆社長。

走過五十個年頭的天文社,曾經或現任社員已累積數百數千人之多,不少學長姊仍然致力於天文相關領域,如沈采蘋學姊、秦一男學長、金升光學長、蘇裕農學長等等在天文界皆享有盛名,而現任社團指導老師 - 賴詩萍學姊,以及前任指導老師 - 張祥光學長,不僅是現任清大物理系教授,也分別是本社第 21 屆及第 14 屆社長。

社窩(社團辦公室)位置經過不斷的搬遷,從最早的舊物理館頂樓天文台,1990 年舊物理館拆除,舊天文台夷為平地,暫遷至衛生中心二樓(即保健室樓上),後來經歷過學生活動中心 510、507、02,到 2003 年遷進目前所在的活中 318 社窩,經過學長姊及社員們的改造和維護,溫暖且生活機能充足的活中 318 已成為近幾年社員的重要聚集地及回憶。

如今,五十年的經驗傳承、溫暖的社窩、數架社員一同籌措資金的主力望遠鏡、完整的章程組織架構,以及滿櫃子的觀測資料和書籍,全都記錄著我們一同寫下的歷史篇章。期許年復一年,這份追逐星光的熱情、分享璀璨夜空的感動,能持續不斷壯大散播出去!

歷屆幹部

創社元老(1971)

徐魁森物理 71
沈采蘋物理 74
陳昱寧物理 74
葉迎春物理 74
鄧延璋物理 74
元老
51
元老

歷年社誌

1980 年起,社誌成為社員們駐足於社窩時,讓幹部、社員撰寫意見或抒發心情的紙本平台,四十餘年的時間,累積百本的社誌數量,默默記錄著這些年社團的種種稗官野史。2017 年底新購買的掃描機加入,催生當時社員逐步掃描社誌建檔想法的實踐,電子化後的社誌,除了能永久保存外,更能讓歷屆社員們不再受限於物理距離的限制,得以在線上倒轉回每本社誌撰寫時的青澀時光~

※ 社誌電子檔連結清單將於 50 年社慶日前後公布,敬請期待!
如有需要,也可寄信與社團幹部聯絡喔!

歷史事件

The Big Bang

作者/傅喻

1971 年,清華校長徐賢修邀請在美國 NASA 任職的丘宏義教授到清華客座訪問一學期,開設「天文物理」課程,同時也北上到臺大授課。丘宏義感覺到自己停留時間短暫,僅僅透過課堂教學不能夠充分發揮此行回臺的作用,而開始規劃課外帶領學生製作天文望遠鏡、學習觀測技術,或許能夠引導學生體會接觸天文的意趣,留下更長遠的影響。

真空蒸鍍鏡面

作者/傅喻、歐柏昇

五十年前清華天文社創社初創之時,幾位社員合作完成一個耗時費力的大計畫:磨製十六吋反射式望遠鏡,並在學校同意之下搭建了天文台。經過日夜輪班磨製數個月後,終於成功製作了全台鏡面最大的望遠鏡,讓熱愛星星的清華天文社學子得以仰望得更深更遠。然而,望遠鏡的製作並不是一勞永逸!事實上,十六吋鏡面的「鋁層」非常容易氧化,使望遠鏡喪失聚光效果。而且老天文台的圓頂密合度不良,使得天文台內濕度難以控制,儀器保存不易。林富源記得,當時他們會拿十六吋鏡來觀測行星,然而影像品質逐漸惡化。

幼苗與科學月刊

作者/傅喻

「科學月刊」創刊於 1970 年,「清大天文社」創社於 1971 年。兩者誕生的時間相近純屬巧合嗎?仔細疏理兩者的誕生契機,我們可以清楚知道這並不是一樁巧合,甚至接近系出同源。科學月刊的創立,來自於一群留學美國的理工科知識份子,有感於國內知識水平低落,希望推行科普啟迪民智,提升整體民族實力。秉持著科學救國的理想抱負,自掏腰包,隔著洲與洲書信往返,隔著美國與臺灣聯繫出版事務,成功出版了品質絕佳的本土科普刊物,五十年多年來未曾中斷過,時至今日,科學月刊都仍然是指標性的刊物。

最早的天文營,圓山清大兩頭跑!

作者/傅喻

清大天文社曾經在民國 66 學年度(1977 年)暑假至民國 71 學年度(1982 年)暑假舉行天文營,有規劃地向全國各大專院校招收營隊學員。此時的天文營是配合救國團「暑期自強活動大專學生學生研究隊籌組辦法」舉行,救國團的辦法中明確寫出籌組研究對的目的在於「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以拓展學術研究領域」,而天文營絕對是這個理念的最佳體現!

哈雷彗星漸露芳蹤,天文社一直掌握他的行徑

作者/傅喻

感謝電機系 84 級張景新學長留給社團的簡報本。1986 年哈雷彗星回歸,興起一股追星熱,清大天文社更為此展開了一連串的活動,打從彗星回歸之前的數個月,便舉辦了研討會、編輯哈雷彗星專號,並邀請學者演講,好讓社員們更加認識這位貴客的身世;彗星回歸期間,更是緊鑼密鼓地舉行大大小小的觀測。